内蒙古日报记者 高敏娜
7月12日,走进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家子村,只见连片的稻田在阳光下翻涌碧浪,整洁的村道旁繁花点缀,文化广场上的村民们翩翩起舞。这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画卷背后,是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。
多年来,五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刘利有,用双脚为笔、汗水为墨,在黑土地上勾勒出一幅可触可感的乡村振兴新图景。
“2015年3月,我刚刚接手村书记时,五家子村是全镇垫底的困难村——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,全村人均收入不足万元,370座危旧土房摇摇欲坠,村屯道路泥泞难行……”刘利有的回忆,将岁月拉回那个艰难起点。
面对千头万绪的困境,刘利有深知,产业发展是破局的关键。他带领村民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,在夯实玉米、水稻等主导产业根基的同时,探索多元特色产业。发展鲜食玉米、旱稻大米、林下榛蘑、网箱养鱼、设施蔬菜,注册了“蒙粮鑫”商标,农产品线上线下年销售额可达300余万元,形成了“一村多品”特色产业发展格局。
为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个村民,刘利有还精心设计“三种模式”,精准带动三类人群:“支部+合作社”模式,带动村里的产业大户增收,全村734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及入股分红的形式参与合作社经营,连续5年实现15%净利润分红,累计分红320万元。“支部+社会化服务”模式,带动一般农户增收,通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,带动全村185户农户统一耕种,实现规模化、集约化生产,一般农户人均年增收1000元。“支部+产业车间”模式,带动弱劳动力增收,通过雇佣村里的弱劳动力人群在产业车间务工,带动低收入群体增收。
“现在村里人人有活干、户户有分红,刘书记带着我们蹚出了致富路!”村民质朴的话语,是对刘利有这个领路人的最高褒奖。
2023年,全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在了五家子村,动员村民拆迁,成为首场硬仗。
刘利有带领干部逐户攻坚,召开村民大会详解政策,帮乡亲们算透“经济账”与“长远账”。真诚终融化疑虑,项目顺利推进:397户拆迁、102户回迁,村集体新增耕地1000亩、商业门市3个,年增收70万元。腾退耕地流转种植大户,实现村集体与农户双赢;现代化新村小区拔地而起,自来水和路灯配套设施一应俱全,村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,村庄面貌实现大“焕”新。
“以前的老房子破旧,现在住进了新房,村里给我们补贴取暖费、物业费,还可以在集体经济合作社、蔬菜大棚务工赚钱,日子越过越舒心!”住进了新房,村民刘长臣感慨万千。
乡村振兴既要“塑形”,更要“铸魂”。搬迁后,“村民”变“居民”的身份转换带来治理新挑战。刘利有结合新村实际,探索党建引领农村社区化治理,一方面与回迁村民协商签订11项管理条约,实施积分管理,制定奖惩机制,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小区治理;另一方面,构建“网格党小组+网格员+联户长”基层“铁三角”微治理架构,让乡村治理从“被动应对”向“主动创稳”转变,实现小事不出格、大事不出村、矛盾不上交。
十年砥砺,刘利有收获诸多荣誉,先后获评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、自治区粮食生产先进个人、自治区“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”。五家子村也先后荣获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、自治区级文明村和兴安盟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。
“只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,再苦再累都值得!”刘利有用实干诠释了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初心和担当。站在新起点,他正擘画着农文旅融合的新蓝图,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继续前行。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